人權Discovery 書展系列講座熱鬧登場

圖:繪本《牆外的牆》新書座談活動吸引許多民眾到場聆聽,書中「牆」的概念設定與內涵開展深受大家喜愛。(國家人權博物館提供)

報新聞/編輯部

2025台北國際書展熱鬧開展,國家人權博物館於世貿一館A1319「人權Discovery」展位精心策劃一系列專題講座,2月8日及9日還有4場精彩講座,主題橫跨文學創作、繪本出版、影視製作,歡迎民眾前來共襄盛舉,一起探索歷史,以購書取代購物。

圖:繪本《發現》的作者陳威諺表示,歷史造成的傷害並不會隨著時間的過去而消失。他希望透過繪本將這些故事留存下來,讓更多人發現這些歷史與這些曾經存在的生命故事。(國家人權博物館提供)

人權館表示,書展講座6日與7日分別由繪本作者陳威諺與插畫創作者太迪了分享新作《發現》及《牆外的牆》,以及小說家黃崇凱與歷史工作者林易澄對談其駐館計畫孕育之作《反重力》,吸引許多愛好文學與繪本的民眾駐足聆聽。

圖:小說家黃崇凱(圖中)與歷史工作者林易澄(圖左)、春山出版社總編輯莊瑞琳(圖右)一起暢談他的新作《反重力》,分享創作歷程。(國家人權博物館提供)

第三屆人權教育繪本工作坊首獎作品《發現》的作者陳威諺與繪本創作者郭正寧對談,分享工作坊的學習經驗及創作上的巧思,做為作品原型人物的政治受難者前輩陳欽生也與夫人一起到場聆聽。郭正寧表示,透過繪本工作坊與其他學員、受難者及其家屬們一起回顧過去這段歷史,是彌足珍貴的經驗;陳威諺則表示雖然工作坊的學習並不輕鬆,但從中認識許多的歷史及生命故事。

圖:作為繪本《發現》原型人物之一的政治受難者陳欽生前輩圖中也與夫人圖右一起到場聆聽。(國家人權博物館提供)

陳威諺透過隱喻性的魚缸、車子與雕像等視覺語言,將威權統治下的壓抑與孤獨加以具象化,圖像簡單卻發人深省。他利用空缺主受詞的文字描述讓讀者自行詮釋,用沒有明確五官的加害者圖像寄託真相等待揭露的寓意,全書充滿各式彩蛋,吸引與會民眾熱烈討論、分享感受。陳威諺表示,「戒嚴時期的壓迫或許已隨時間淡去,但它對個人與家族的影響卻如同深埋的傷痕,仍需我們不斷去發現、去療癒。」他希望這本書成為一個敲門磚,引導更多人認識過去的歷史,讓這些生命記憶不隨風消逝。

圖:《牆外的牆》作者太迪了圖右與小典藏童書編輯簡庭棻圖左對談,分享創作發想的歷程。(國家人權博物館提供)

同屆得獎作品《牆外的牆》的作者太迪了與小典藏童書編輯簡庭棻對談,分享作品的創作歷程與蘊藏背後的情感世界。本書以白色恐怖時期在獄中出生、被養育的孩童為主角,透過童真的視角呈現高牆內外的世界,看見在牢房的門外,還有難以計數的門和無法穿透的牆,看不見天空。既有天真的歡悅,也有無法逾越的現實藩籬。編輯簡庭棻指出,「牆」的概念在作者太迪了心中有不可取代的地位;太迪了則期待透過這個故事去安慰所有受傷的人,無論大人或是小孩,並引用她留在封底的話「抬頭應該要能看見……」,邀請大家一同探索其中的深意,找出屬於自己的答案。

圖:作者太迪了表示,這個故事雖然無法涵蓋所有的臉孔與生命經驗,但透過這本書讓人進一步想像,讓更多人感同身受,仰望天空,找尋答案,那她的目的就達成了。(國家人權博物館提供)

小說家黃崇凱與歷史工作者林易澄、春山出版社總編輯莊瑞琳一起暢談新作《反重力》,該書以臺灣白色恐怖時期為背景,重新探索了彭明敏逃亡、泰源監獄事件及蔣經國訪美遭刺等重大政治事件,深刻描繪1970年代的政治壓迫、抗爭與希望。小說透過重力與反重力的隱喻,融合史實與虛構的敘事手法,重構了臺灣白色恐怖時期的激烈對抗。黃崇凱表示,「文學的力量在於它能夠跨越時間與空間,讓讀者走入人物的內心世界,感受他們的痛苦、堅持與希望。」歷史不僅僅是事件的記錄,更是人類情感和思想的集合。

圖:黃崇凱認為,歷史是告訴你已經發生的事情,小說則是在描述可能發生的事情,如何捕捉這些尚未發生、模糊的狀態,便是小說創作的著力點。(國家人權博物館提供)

人權館表示,8日及9兩日的4場講座將延續這股討論熱潮,邀請繪本作家cincin chang與文字工作者劉維人對談新作《長頸鹿總統》,分享從故事原型走到實體書籍出版的箇中甘苦;排灣族散文家利格拉樂

spot_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