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人、醫病、醫心」 長效針劑穩控思覺失調症

報新聞/中部特派員鄒志中報導   「救救生病的大腦!」秋冬時節,小心思覺失調症復發!許多人將「思覺失調症」視為「中邪」或「卡到陰」,貼上「一輩子沒得救」的標籤,但其實這些觀念都是錯的!「醫人、醫病、醫心」的中山醫學大學精神醫學科張正辰主任強調,「思覺失調症」的每一次發病都會讓大腦功能傷上加傷;幸好,隨著醫療觀念和技術的進步,現在的「思覺失調症」病友只要能夠早期發現、穩定且持續地治療,優先使用長效針劑,可望締造病友穩控病況、家庭照護壓力降低和社會生產力不白費的「3贏」,仍有機會回歸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與正常人一樣享受多彩多姿的人生。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蔡明哲總院長表示,「思覺失調症」是一種「大腦生病」的精神疾病,在台灣的病友預估14萬人,盛行率約0.6%。「思覺失調症」病友容易因為秋冬季節的日照縮短,影響褪黑激素與血清素分泌,以及氣溫明顯的變化,出現導致情緒波動、復發的症狀。

中山醫學大學呼籲民眾多留意周邊親友的情緒與行為變化,特別是「思覺失調症」、憂鬱症..等精神疾病病友,若出現異常,應盡早協助就醫和診斷、及早治療,不僅病友病況獲得控制,有機會回歸社會貢獻一己之力,照顧者的壓力也能減輕。

「最開心的事,就是看到自己照顧的病人疾病好轉!」小花(化名)是一名護理師,也是一名「思覺失調症」病友。小花高中時期,成績突然從班上前5名變倒數,上課時莫名流眼淚,社交與行為能力變差,嚴重時甚至無法獨立完成洗澡,卻渾然未意識到自己生病了,幸好班導師有所警覺,建議就醫後確診為「思覺失調症」。

隨後小花在親友和醫護團隊的關愛與照護之下逐漸穩定病況,且克服種種難關,終於考取護理師執照,近兩年更在長效針劑的幫助下保持穩定不復發,得以施展護理專長,用愛與關懷回饋社會,翻轉自己的「思覺失調症」人生。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朱柏全主任進一步表示,聽到其他人聽不見的聲音,妄想、幻覺、幻聽,莫名動機缺乏、社交意願低落、情緒憂鬱…等情況,都是「思覺失調症」的常見表現,但多數病友缺乏病識感,因此錯失治療黃金期。

對此,民眾可以善用「疑似精神病前期簡易自填量表」,花1分鐘快速回答15個思覺失調症早期徵兆,只要符合條件,代表有較高的「思覺失調症」風險,建議盡快諮詢精神科醫師,以利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不是中邪、卡到陰!「思覺失調症」就是大腦生病了!中山醫學大學精神醫學科張正辰主任進一步說明,大腦是一個結構複雜、各區域功能分工精細的器官。從腦科學角度來說,造成思覺失調症的主要原因,包括側腦室體積變大、海馬迴萎縮、多巴胺過度分泌導致灰質快速流失…等。其他如遺傳基因、壓力等後天環境因素,也都可能導致「思覺失調症」發作。

穩控「思覺失調症」,長效針劑促進用藥規律是關鍵!不過,研究顯示,在包括憂鬱症和躁鬱症在內所有重大精神疾病中,「思覺失調症」病友的就醫和用藥規律性最差,出院半年未按期回診的比例約2成,未規律用藥者高達近6成,且中斷時間越長,病友急性復發與再住院的比例也越高。

為了提升「思覺失調症」病友用藥順從性,政府參考國內外治療指引與先進國家經驗,新增獨立預算與獎勵措施,鼓勵臨床醫師優先處方長效針劑。

朱柏全主任表示,長效針劑具有改善病友用藥習慣、醫療成效「2大好處」;幫助病友「降低4大風險」,包括:4成急診、6成住院、約6成4的半年內再住院,以及4成死亡風險等風險,但是,臨床常見病友誤解病重才需要打針、誤會針劑藥物副作用高而抗拒接受長效針劑治療,導致確診後口服藥轉換至長效針劑平均需經20年。如果「思覺失調症」病友可以在醫師評估下,優先使用長效針劑,可望締造病友穩控病況、家庭照護壓力降低和社會生產力不白費的「3贏」。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本著仁心濟世的胸懷,不僅致力於「思覺失調症」的正確觀念宣導、積極推動去污名化,解開社會對於精神疾病認知不足所形成的偏見及誤解。創院以來更啟動以病人為中心的全人照護模式,召集各科醫護人員組成完善且專業的醫療團隊,予以診斷和治療;深入台中市南區、南屯區、大里、太平、霧峰、西區及西屯區等社區,提供在地化照護與追蹤服務;並且,成立病友家屬支持團體,期待藉定期的衛教活動與病友相互鼓勵,達到中山附醫「醫人、醫病、醫心」、翻轉「思覺失調症」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