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樹新花

文/袁青

繡針引彩線,暈染如錦緞
老繡逢新生,再生永續緣

時間;一向是美感的裁判長;但顯然無聲無息滴滴答答的流逝中,總是站在懂得沈澱和究極的這一方。
刺繡,古稱針繡,運針構成花紋圖案的一種工藝。各個國家、民族或地域,通過長期的積累和發展,都有其風格和特色之作。通常“平、齊、細、密、勻、順、和、光”八個字幾乎概括了絕妙繡工「不見針眼,栩栩如生」兼具精緻和脆弱之美的賞析標準。


而放緒各有勝場的中國四大名繡;粵、湘、蘇、蜀。絢麗豐富的錦緞之上,五光十色的花線穿梭,只見山水;樓閣;人物和花鳥,綽約深邃,瞻眺生動的構圖,不由得對這些幾近失傳的工藝,感嘆之餘,心生嚮往。


蔡嘉純,台南人;從小就愛蒐阿公阿嬤身邊的化妝箱、繡花荷包、算盤等老東西的老靈魂,沒想到有一天,居然讓她將跨越民清以降1960年代,蒐自圍兜、桌巾、戲服、門簾、被套等各方的古繡件,在台北大稻埕完成了多年心願「老繡收藏展」。


話匣子一開,如數家珍,淘淘不絕的嘉純形容,件件獨一無二的歷史見証是最引人入勝,進而千方百計收藏繡品的動機。不過,淡江英文系畢業的她不甘古繡品只能把玩,於是發揮女紅天份,著手「設計」,她指著經過巧思改造的老緞面、藏傳八寶圖、「很罕見大象和花瓶的構圖,」意味深長「太平天象」的古繡片;一一化作細肩裙、洋裝、罩衫、13太保背心、棒球外套或腰帶和手拿包,充分發揮傳統刺繡轉化為現代時尚的效應。

「不再只收藏,而是可以穿上身的藝術品」。穿著一件湖綠色,領口以西式剪裁拼貼著竹葉繡片連身長衫裙的蔡嘉純,興致勃勃地推介「把古繡片當成藍芽音箱」外殼包裝更是神來一筆的得意之作。
在時間的長河裡,「新與舊;快和慢,」不再是對立的存在;或許穿越時空,留住風華,喜見古繡「老樹新花」,正是時尚永續再生最有梗的時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