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新聞 記者鄭儷絲 李振麟/產經報導
【本報訊】後疫時代,臺灣五大創新「0商機」可期!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衝擊下,全球經濟面臨 2008 年金融海嘯以來最大的衰退風險,工研院今(6)日舉辦「韌性臺灣 後疫產業發展論壇」,倡議企業應從製造思維轉向「臺灣智慧價值」思維,打造臺灣成為全球可信任之關鍵伙伴,創造疫後新商機。
本次論壇特別以主辦單位工研院院長劉文雄,開場歡迎前副總統陳建仁、成功大學校長蘇慧貞蒞臨致詞,分享抗疫經驗及對後疫時代的見解。隨後由工研院產科國際所所長蘇孟宗所帶領的專家團隊,以「後疫大遷徙強韌新生態」為題,進行專題報告。論壇下半場邀請包括外貿協會黃志芳董事長、電電公會李詩欽理事長、醫材公會洪盛隆理事長、沛星互動科技(Appier)孫民首席科學家,及工研院生醫與醫材研究所林啟萬所長等各領域專家,共同研討後疫時代臺灣的產業發展與轉型商機。
前副總統陳建仁表示,工研院這次舉辦的後疫產業發展論壇,非常有意義,尤其疫情過後,對於人類生活與產業發展都帶來顯著改變,藉由本次論壇各界的集思廣益,超前部署,期許在後疫情時代,幫助臺灣帶來更好的經濟發展。
工研院院長劉文雄致詞表示,繼美中貿易紛爭後,新冠肺炎疫情再次突顯臺商供應鏈分流與多元市場布局的重要性。在當前短鏈革命所帶動的全球供應鏈新格局下,企業應深化「臺灣智慧價值」思維,從以往單純的生產製造加工鏈體系,透過數位轉型,打造以臺灣為基地的全球製造總部,將高階製造、研發乃至新興產業投資留在臺灣。工研院已超前部署疫情過後的「新常態(New Normal)」市場,擘畫「2030技術策略與藍圖」,以「智慧生活」、「健康樂活」、「永續環境」三大應用領域與「智慧化共通技術」的研發方向,期攜手產業跨領域創新,協助產業轉型與升級,合作共創下一個十年的產業發展新局。
根據工研院IEK Consulting報告,臺灣服務業及中小製造業在疫情前就已受到全球科技潮流衝擊,在疫情危機後,將加速產業形貌的三大轉變與挑戰。包括:製造業將加速將供應鏈移出中國大陸,並開始建立分散式供貨(Distributed supply chain)生產模式;企業「無接觸經濟」商業模式比例大增,將導入遠端作業、無人化、虛實整合等方案;以及「以人為本」的快速篩檢、遠距醫療、在宅醫護等服務將加速實現,開創醫療物聯網(IoMT)商機。
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所長蘇孟宗指出,此次肺炎疫情直接帶動防疫產業成長;在後疫時代,預期無人化、彈性製造、多元供應成主軸,臺灣產業的發展機會為:製造臺灣、健康家園、數位全球。在「健康防疫」、「疫病診療」、「強韌生態」、「宅經濟」及「企業韌性」的需求推動下,在2020年下半年企業應掌握短期夯商機: 1.5米社交距離之「0接觸經濟」、在地製造之「0國界製造」。由於肺炎疫情也將對於未來十年全球產業鏈帶來影響,建議產業更應增加數位技術投資,打造臺灣成為全球產業與經濟的關鍵夥伴,迎接「0距離創新」、「0負擔健康」、「0污染生態」等三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