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唯識學功能落實於日常生活中

作者:蔡永澤

「唯識與無境」是唯識學兩大主要特徵。「唯識無境識」表示對人而言,就是「識」之外沒有其它的客觀存在,其中「識」的對象境在你了悟後只是識輾轉變化的影像。唯識學將人類認識周遭環境之認識功能細分為: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思量識、種子識等八識;在唯識學原典中,有一項一直被忽略討論的因素是:唯識與人類行為日常「習慣」的連結。

可以看到在人類行為習慣中,最常見就是生活習慣;而習慣機制是將識功能落實於日常生活中,可見其重要性。事實上,經由實際運作逐漸調整所累積的識機制系統。其中決策者一直到執行活動前才可偵測出的狀態,稱為辨認狀態;當決策者有辨認識能力狀態後,如何依其機制規定作出選擇的行動,稱為機制的識功用。如何將唯識學透過上述習慣概念,將其轉換成現代管理科學的平常用語,以明白解釋其管理意義讓大眾明白了悟,為本文寫作的動機。

簡言之,如何將個人唯識學之了別境識、思量識及藏識等三識,透過上述識機制;分別對應於組織管理學內容,而形成組織唯識學,則為本文研究內容。原典唯識學認為「識」是一種功能。即識具有識能力與識功用。如果想用現代的詞語來表達識是甚麼的話;可以說識就是人類認識世界的機制系統。而其中「識能力」就是偵測機制所面臨之環境狀態別為何之辨識能力。識能力狀態與識功用行動之對應關係,稱為識機制的機制。日常生活中之各種習慣之每一習慣代表一種識機制。例如穿衣識機制之識能力為辨識天氣狀態,而識功用行動為如何依不同天氣狀態,選擇穿不同衣服之行動。可以簡言之,所有習慣識機制,皆有了「別境識」尋求快速反應的特徵;故將其合稱「識機制」。如果可以了解這些機制,這樣可以更容易了解周圍充滿的能力與功用,有了這些認知,維識學可以簡單融入我們的生活也不會是一種難懂學問,就看你的「心」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