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能否」達成淨零排放?

作者:蔡永澤

氣候變遷,不僅是全球焦點議題,更與您我的生活穩定、健康安全息息相關。台灣也需要替減碳努力。台灣於本年七日參加能源論壇時提出「先低碳、再零碳」的原則,只能感受到這是應付對全球對碳中和的趨勢,也是向即將舉行的公投喊話。因為依照政府未來的能源規畫是無法政府所說的低碳,反而會走向排碳增加,這與全球減碳趨勢相背離,並威脅台灣業發展。

根據國際報告估算,2019 年全球塑膠製造與焚燒產生的碳排放量高達 8.6 億噸,相當於 189 座 500 兆瓦的燃煤電廠總碳排量。因此減少對一次性塑膠的依賴,將可以大幅減少製造塑膠所需的石油開採、精煉到焚化等回收後端處理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有助於減緩氣候危機。再者,2021 年 Nature Food 發布的研究數字,全球 19% 碳排是來自動物性食物,每年製造近 98 億噸二氧化碳,這個統計不只是牲畜的排放,還包括種植餵養牠們的飼料。數據更顯示:目前地球上有 26% 的土地都被用於飼養牲畜或是種植飼料。農牧業相關生產導致全球 80% 的毀林事件,近年亞馬遜雨林失控的森林大火與其他森林大火。

2021年的12月18日四大公投案,就有「珍愛藻礁」與「重啟核四」二大案與能源議題有關,雙方都以碳中和作為支持論點。反對三接案的表示,瘋狂增加天然氣,與國際2050淨零碳排趨勢背道而馳。而藻礁公投會讓三接停建、影響2050碳中和目標。台灣在面對國際減碳與即將在2023年實施的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政府應有所作為,也讓產業界有進一步替代能取得而不需要深感憂慮。觀察現階段政府卻還沒有具體減碳路徑圖,台灣政府應該要加快速度制定,同時檢討能源政策。考慮台灣陷入能源困境最大的原因就是未來能源問題仍會持續短缺,依舊依賴化石燃料。加上近年半導體等高耗能投資相當可觀,使得能源供應更加吃緊,惟數年後能源轉型失敗,使得能源供應惡化,溫室氣體排放驟增,將造成產業發展受阻,到時台灣大廠如台積電等主力產業恐將被迫出走,此問題值得更深入去研究與解決。

spot_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