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高等教育的停損點

作者:蔡永澤

少子化的到來已經一段時間,從高中到大學好幾所學校停招停辦或退場。民眾對此已經習以為常。殊不知,過去大學是人才濟濟、菁英匯集之所,是產業動能與國家發展的國本所在,90年代的「廣設大學」政策,讓大專院校的數量迅速膨脹,最高達到160餘所。如今台灣的教育市場供過於求,加上少子化浪潮襲來,許多大學因學生不足走向「私立高級中等以上學校退場條例」。從鼓勵設置大學到設定條件強制退場,即使淘汰不好的學校是理所當然,但教育部似乎對私立學校轉型沒有盡到全力,尤其私立大學若僅依靠教育部的獎補助款遠不足以生存,加上無法調漲學雜費,私立學校只能緊縮教學、研究、行政、設備等各項費用,教學品質低落。教育部更以教學相關質量作為退場審核標的。教育部在推動高等教育升級的過程,愈加嚴格控管措施,甚至連國際留學生的名額也不放過。

試想在台灣在1950年代累積至今的優質教育資源,是具競爭力,在亞洲也是排行在前。況且不論外國的留學生經濟效果輝煌,但只要能靠上大學甚至國立大學都是十分光榮的事,但是廣開大學之門後,端看台灣的大學科系,有一堆科系畢業之後不知能從事何種職業,此外,台灣的大學在世界排名並不理想。再以QS世界大學排名來看,台灣這十年在世界500大大學的成績直直落。端看高等教育其實歐美,尤其是美國,對這些大學排名並不重視,因為這些排名的系統設計會影響排名。以美國而言,許多很好的學校,排名不理想且落後於不好的學校。建議企業與大學合作,讓大學先淘汰一部分後,企業把需求給大學開設相關科系,這樣大學培育企業需要的人才,這才是讓台灣高等教育可以繼續生存的方法之一,因為畢業生畢業後直接進入該公司這是很好的政策,再者,將近12000失業的大學教授也要輔導進入其他專長產業,台灣沒有天然資源但是有人才,這就是最有利的籌碼,端看政府如何運用與改革。

spot_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