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管理學與佛學端視資訊的遺漏

作者:蔡永澤

因為語言是由基本的字構成詞,再由詞構成句子,在基礎的字就已經不同,更何況要用不同的詞或句子甚至語言去討論某個主題或學問。此外,語言的基本元素是綜合的、是不精準的,如討厭、喜歡或高興等用詞,這些語言所代表的意義與程度是模糊的,也很難去既定,畢竟每個人對於討厭、高興或喜歡等的界定是不同的,所以在簡單的字詞每個人的界定就有所不同的情況下,更何況是一門學問呢。所以如果要以某種語言去描述某種學問或意義時就會失真與失去其精準,這就是所謂「資訊的遺漏」(information missing)。

基於此觀點,如果要補救所謂的「資訊遺漏」就是以兩者或以上的理論或語言去討論,取其共通點,才可以達到互補(complementary),因為任何一個學問只要用語言描述出來就會「失真」,而資訊遺漏的原因是起因於任何一個學問或在討論某一件事會出現三種情形:

第一,在個人認知方面,只要用到個人過去所累積的知識去描述事情,就會有限制;

第二,在表達方面,因為講述的人因為會先有自己認為是對的概念,所以在講述時知識就會有所遺漏;

第三,次序與種類方面,任何學問只要分先後次序的表達就會讓人有所誤解或是讓知識有所遺漏。

基此,任何一個問題不論以管理科學或人間佛教去討論都會有所謂的資訊遺漏,彼此都會有限制,所以這樣的論述就會不完整。這也是我為何要以管理學跟佛學去共同討論的原因。基於資訊的遺漏是我主要的研究目標,我便以管理科學跟人間佛教在人的基礎上有所探討的關係,嘗試著用兩門學問以其不同用詞用語但卻在解釋相同的事去作比較。根據上述我大瞻假設,雖然可能不免存在著可爭議之處,但如何讓佛法與人的距離縮短,才是是我最終目的,因為佛教學派中除了目前之南傳佛教學派,北傳佛教學派、藏傳佛教學派外,更需人間佛教學派,更讓佛教更具人性化;蓋因人間佛教的管理中心在於“管理教育化”,故其論述之先後影響關係,是從上述小機制至大機制。這與儒家思想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以及佛教:戒、定、慧論述次序,由個人的裡至個人的外之順序是相同的也因此成為人間佛教的重要鄉關聯性即「因果」。藉著資訊的遺漏連結管理科學的資訊系統思維方式與人間佛教管理理論上,我也進一步嘗試針對此連接,作更深一層的發現與論述,期盼本文可以讓更多管理學者從事人間佛教管理之跨學域的研究與更深一層的發現。

spot_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