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黃音文/嘉義報導
位於曾文水庫的嘉義縣偏鄉地區的大埔鄉因醫療資源缺乏,身體「小病忍,大病滾」是過去大埔鄉親的寫照,下山一趟大不易,若非主觀感到相當必要,往往忍一忍就過去,急診時,也得環繞將近兩個小時的山路,才能到達最近的醫院。為此,大林慈濟醫院特於今年1月7日歲末祝福見證分享,邀請大埔醫療站林英龍醫師,見證醫療團隊對於偏鄉醫療的重要性。
民國八十五年健保開辦後,原本寄望能夠改善當地無醫鄉窘境,沒想到大埔雖然地處偏遠,但因海拔不高,並未被列入山地離島醫療給付效益提升計畫(IDS)中,仍然招不到醫師駐診,仍是全國極少數無醫鄉之一。鄉親如果生病不適,往往需盤山過嶺、舟車勞頓約二小時的山路,至台南或嘉義市,才能獲得醫療上的滿足。在居民的口述中,有不少病人就在這樣的交通延宕中而往生,造成遺憾世。
看到了居民的醫療需求,南區慈濟人醫會自民國八十六年開始每月上山義診,提供內、外、婦、兒、牙科、眼科、中醫等醫療服務。遲至民國九十年衛生署才將大埔鄉納入IDS計畫,獲准在大埔鄉成立醫療站。大林慈院在民國九十一年接手大埔醫療站的營運,派駐醫師提供白天門診、夜間急診服務,全年不停歇。
林英龍醫師現年72歲,從2000年大林慈院啟業就到院服務。除了在家醫科看診,也在健檢中心幫民眾進行超音波、胃鏡、大腸鏡等健檢服務,由於原本在大埔駐診的林繁幸醫師退休,2016年3月1日起,林英龍醫師不畏辛勞接手至大埔醫療站服務。林英龍醫師雖是內科醫師,面對醫療資源缺乏的大埔也要具備十八般武藝,舉凡被蛇咬傷、被魚鈎勾到、被蜜蜂螫傷、農作時割傷、騎重機車禍、急性心臟疾病等民眾送來,他都要緊急處置。今年2月底將服務屆滿三年,至今已為123位外傷患者順利縫合。
去年10月中旬,一位急性膽囊炎的葉姓病患,因腹痛、噁心、發燒等症狀,到大埔醫療站就醫,林醫師為他測量體溫已38.6度,經驗豐富的林醫師為他做超音波檢查發現膽囊腫大比正常大了約一倍,且厚度約有一公分,膽囊裡還有數顆極大的結石和小石頭,研判是已經很嚴重的急性膽囊炎,可能隨時會出現致命的敗血症,因此建議他緊急轉回大林慈院就醫治療。林醫師要醫事室同仁江婉琳聯絡其家人並協助送大林慈院。經大林慈院團隊合心搶救尹文耀主任親自開刀。經醫療團隊的努力,讓其脫離會致命的敗血症危機救回一命。
林英龍醫師感恩上人的慈悲,創立了大林慈院,讓他有機會參與那麼多很有意義的醫療工作。在人生過程有這個機會,能夠做那麼多的事情,很值得。林醫師分享,我們只是一根小螺絲釘而已,都是靠大家眾力眾緣,來幫助大埔偏鄉的鄉民,否則鄉民們看病就醫真的很辛苦。鄉民們也很感恩大林慈院,還有上人的慈悲,因為在偏鄉,生活機能不方便、交通不方便、就醫也不方便。有上人的慈悲跟恩澤,大埔的鄉親才能夠受到大家的照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