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家源記者 / 綜合報導】
出門旅遊時,暈車往往會讓人感到非常不適,噁心、頭暈、甚至嘔吐等症狀不僅影響心情,還可能攪亂整趟旅程。雖然許多人會選擇服用暈車藥來緩解不適,但有時即使服藥了,仍然無法完全避免暈車。那麼,為什麼會這樣呢?其實,暈車的主要原因與內耳前庭系統的訊號傳遞不一致有關,這種情況被稱為「動暈症」,而特定族群,如兒童、孕婦或偏頭痛患者,更容易受到影響。

雖然動暈症無法根治,但藉由適當的藥物與預防措施,依然能夠有效降低暈眩的發生機率。今天就來看看專家的建議,幫助你選擇合適的暈車藥與了解有效的預防技巧,讓你的旅程更加順暢。
為什麼會暈車?與內耳前庭系統有關
我們的身體能夠保持平衡,主要依賴內耳的前庭系統。這個系統負責接收身體移動的訊息,並將這些訊息傳遞給大腦。然而,當這些來自前庭系統的訊號與其他感官的訊號發生衝突時,大腦無法正確處理資訊,就會引發暈眩、噁心等症狀,也就是所謂的動暈症。
例如,當我們搭乘交通工具時,雖然身體會隨著車輛的運行而晃動,但如果眼睛卻專注於車內的固定物品(如手機或書本),視覺訊號顯示身體「沒有移動」,此時前庭系統與視覺系統的感知就會不一致,這就是為何會引發暈車的原因。
為何有些人容易暈車?這些族群要特別注意
暈車並不是每個人都會發生,事實上,有些人對暈車的耐受度較高。經常搭乘交通工具的人,由於大腦對這些環境逐漸適應,暈車的機率也較低。因此,飛行員或船員等經驗豐富的工作者,通常不易感到暈眩。
然而,也有一些族群較容易受到動暈症的影響,包括:
- 6~12歲的兒童:由於前庭系統尚未完全發展,較容易對移動環境產生不適。
- 孕婦:荷爾蒙變化會影響平衡感,使其更容易產生暈車反應。
- 偏頭痛患者:這些人的神經傳導較為敏感,容易受到外界刺激引發暈眩。
- 平衡功能較弱的人群:如內耳功能不穩定者,容易受到環境變化的影響。
暈車藥該怎麼選?了解常見藥物種類與作用
目前市面上的暈車藥大致可以分為口服藥和貼片兩大類,這些藥物的主要作用是抑制前庭系統向大腦傳遞暈眩訊號,減少動暈症的發生。陳怡安藥師介紹了幾種常見的暈車藥物及其適用情況:
- 第一代抗組織胺(如茶苯海明、氯苯甲嗪):主要成分通常為口服藥,作用時間約72小時,適合短程旅行。
- 東莨菪鹼(Scopolamine):為貼片劑型,作用時間也約72小時,適合長途旅行,如搭機或郵輪。
- 氯苯甲嗪(Meclizine):為長效型口服藥,作用時間約12小時,適合中長途旅行。
陳怡安藥師建議,短程旅行可選擇一般口服藥,長途旅行則可考慮長效型藥物或貼片。貼片藥物效果較持久,但可能會引起口乾、視力模糊等副作用,因此使用時需謹慎。出發前,建議事先諮詢醫師或藥師,根據個人的體質與行程選擇最適合的藥物。
提前服藥才能發揮效果
陳怡安藥師提醒,最好在出發前30~60分鐘服用暈車藥,這樣藥效能在旅途開始時發揮作用。而且,要根據說明書的指示服用,避免過量服用引起副作用。特別要注意,暈車藥可能會導致嗜睡與注意力下降,因此服用後應避免駕駛或操作重型機械。
避免藥物交互作用!這些搭配要小心
暈車藥與其他藥物同時使用時,可能會發生交互作用,影響身體健康。出遊前,如果你正在服用其他藥物,記得告知醫師或藥師,以便評估是否有不良反應。需要特別注意以下情況:
- 與感冒藥同時使用:許多感冒藥也含有抗組織胺成分,與暈車藥並用可能加重嗜睡的副作用。
- 與安眠藥、鎮靜劑併用:這些藥品可能會增強中樞神經抑制作用,影響判斷力與反應速度。
- 青光眼或攝護腺肥大患者:這些人使用暈車藥可能會影響眼內壓或泌尿功能,使用前應先諮詢醫師。
如何避免動暈症?藥物以外的預防措施
除了使用暈車藥物,搭乘交通工具時,還有一些方式可以減少環境刺激,從而降低動暈症的發生機率:
- 選擇合適的座位:坐在車輛的前座,可以減少視覺與前庭系統的感官衝突,通常駕駛人比較少暈車。
- 減少視覺刺激:盡量看遠方的景物,避免看手機或書籍,這樣可以減少視覺與身體感受的不協調。
- 保持空氣流通:如果情況允許,開窗保持空氣流通,這不僅有助於減少暈車感,還能讓前庭系統感覺到身體正在移動。
- 避免刺激性食物與酒精:出發前及旅途中避免飲用含酒精的飲品,因為酒精會影響平衡中樞的處理速度,從而加重暈車症狀。
暈車、暈船或暈機雖然讓人感到不適,但只要正確使用藥物並遵循適當的預防措施,就能有效減少不適感,讓你的旅途更順利、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