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味合和助長壽

氣味合和助長壽

  「四氣五味」最早記載於中醫四大經典著作之一的《神農本草經》。神農氏嘗百草,先分有毒無毒,再分寒熱溫涼,為其定性,最後辨辛酸甘苦鹹,為其定味。醫食同源、藥食同行,四氣五味理論同樣適用於食材。

       ─ 四氣  寒、熱、溫、涼 ─

    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營養科教授聶宏介紹,四氣分為寒、熱、溫、涼四種。從歷代中醫食療書籍記載的300多種常用食物來看,平性食物居多,其次為溫熱性,寒涼食物最少。
    一般情況下,寒涼的食物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滋陰生津、通利二便的作用。常見的有:菊花、苦瓜、黃瓜、鴨肉、兔肉、蟹、黑魚、薏米等。    溫熱的食物則有溫中散寒、助陽益氣、通經活血的功效。常見的有:薑、蔥、蒜、胡椒、辣椒、韭菜、糯米、燕麥、白豆、甘薯等。

    還有一些食物寒熱不明顯,性質比較平和,有平補氣血、健脾和胃等功效。常見的有:秈米、粳米、玉米、芝麻、大豆、豆油、捲心菜、豬肉、牛肉、鯉魚、鯽魚等。
    需要注意的是,日常飲食要「寒熱並調」,即寒涼食物和溫熱食物並用,以防止寒或熱過度,例如,用薏米熬粥時可以加一些溫性的大棗,平衡薏米的寒涼,避免損傷脾胃。

 五味  辛、酸、甘、苦、鹹
    「五味,指酸、苦、甘、辛、鹹五種氣味,另有氣味不明顯者為淡味。」聶宏說,無論食物還是藥物,均有五味性能:一是具有陰陽屬性,辛甘淡屬陽,酸苦咸屬陰。二是五味具有不同的作用趨勢與效能,辛甘能發散,淡味能滲泄,酸苦鹹能湧泄。

辛味「能散能行」
   有發散解表、行氣活血的作用,多用於外感表證及氣滯血瘀等。辛味的食物多為佐料,常見的有薑、蔥、蒜、香菜、洋蔥、辣椒、花椒、胡椒等。
酸味「能收能澀」

   即具有收斂固澀的作用,這類食物大多含有機酸。體虛多汗、肺虛久咳、久瀉久痢、遺精滑精、月經過多者,適當吃酸味食物有輔助治療的作用,常見的有醋、番茄、赤豆、橘子、杏、枇杷、桃子、山楂、葡萄等。
甘味「能補能緩」
   有滋養補虛、緩急止痛的作用,一般含有糖類、類、氨基酸、脂肪等。從五穀雜糧到肉食果蔬,大多味甘,是補益臟腑的佳品,常吃的有米、面、紅糖、蜂蜜、桂圓等。
苦味「能泄能燥」
   有清熱瀉火、止嘔止呃、通利大便、祛寒燥濕、瀉火存陰等作用。苦味食物多含生物鹼、苦味質、甙類等,常見的有苦瓜、茶葉、杏仁等。
鹹味「能下能軟」
   有助通便、消散結塊、益腎陰血。鹹味食物多含無機鹽,例如鹽、海帶、海藻、海蝦、海蟹、紫菜等。 

食療養生  20字方針
    秋天陰氣已升、萬物果實已成,養生離不開「收養」這一原則,要把滋陰潤燥作為首要任務。此時不要吃過多辛辣燥熱的食物,以防秋燥傷陰,出現口乾舌燥、眼角乾澀、皮膚發緊等現象。可以吃些芝麻、蜂蜜、梨、石榴、藕等味甘的食物。其中,蜂蜜有「百花之精」的美名,是最具代表性的養陰食物,能潤肺補虛、潤腸通便,可以直接調入溫水中飲用,或與時令水果相拌。
    冬天陰氣極盛、萬物潛伏,自然界呈現閉藏的氣象,此時我們應以斂陰護陽為根本,同時為來年儲存一定的能量。飲食上切忌黏硬生冷,宜溫熱鬆軟,烹飪方法以燉為佳,更利於營養的消化吸收。
    聶宏強調,藥膳形是食品,性是藥品。食療養生時應該牢記「20字方針」:安全是前提,營養是基礎,食療是修養,健康是目的。飲食宜忌雖然要根據食物的「性格」和四時變化靈活掌握,但更要注重視個人身體素質和疾病性質,切忌盲目跟風食療,若有身體不適,應先請中醫師診斷判別。

這篇文章 氣味合和助長壽 最早出現於 中國醫藥導報

spot_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