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攝影 吳德亮
東北季風來襲,氣溫也從29℃轉為冷颼颼的15~18℃,當然要用好茶來暖暖身子了:木柵資深茶農張君適時帶來炭焙坑甫出爐不久的正欉鐵觀音。拆開真空包裝,將茶品倒入竹雕大師翁明川的茶則上賞茶,撿梗不太完全的緊結球型外觀,不僅沿襲傳統鐵觀音的「腰鼓筷、水蛙皮」,且儘管經過碳焙,青褐如鐵的暗沈看來卻異常鮮活,並隱然透出一股霸氣。取來陶藝名家吳晟誌的酒紅提梁壺,先以沸水熱壺置入茶葉,灌爆鼻腔的卻非熟悉的蕃薯氣而是龍眼乾香,入口後陳穩的茶氣融入花香,交織成令人難以抗拒的不同官韻,氣長且悠遠,讓我大感驚艷。
其實在正常的氣候下,木柵正欉鐵觀音每年只採春、冬兩季,春茶約在穀雨(4月20日)前後,冬茶則在霜降(10月24日)左右。不過今年受到聖嬰現象影響,台灣冬季溫度偏暖,雨水也偏多,因此葉肉較為肥厚,特別採重發酵、重焙火方式,歷經半個多月的萎凋、浪青、殺青、揉捻後,先以90℃電焙8小時,七天後再以100℃焙個7至8小時,再以120℃焙上8小時,最後再送至全台碩果僅存的「炭焙坑」文火精鍊6小時並回潤14天,儘管時間上較往年稍遲,張君終於在今日午後喜孜孜地攜來剛完成的冬茶要我品賞。
張君說今年特別受幸運之神眷顧,由於自家生態茶園面積不大,趕在10月底前邀集了約10位採茶工,兩天採完後次日就碰上10月31日肆虐全台的康芮颱風,可說千鈞一髮。而暖冬千呼萬喚始出來的木柵正欉鐵觀音,我再取來陶藝名家蔡江隆的釉燒小品沖泡,開湯後的香氣從出乎我意料之外的龍眼香開始,再來才是熟悉的焙火香、葉片香、茶梗香至貓空山頭氣,接著還有童年追著糖廠輕軌偷偷抽出的白甘蔗的香甜滋味,以及徐緩釋出的鳳梨香+報歲蘭花香,令人深深沈醉。
張君說比賽茶通常會完整揀去茶梗,未參加比賽的則多半不揀梗,他則會以手工揀去過長的梗而保留較短的茶梗,以便留下第一、二泡的茶梗香與貓空的山頭氣,這是一般機械揀梗所無法辦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