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新聞/編輯部
"坐酌冷冷水,看煎瑟瑟塵; 無由持一盅,寄與愛茶人。"
唐朝詩人白居易所題之詩<山泉煎茶有懷>,正是吉豐茶園主人莊正豐作茶三十五年來心之所願的描摹。種茶、製茶,於他,關乎的不僅是與土地、生態共生共榮的羈絆,更是與人交流的深刻牽引。
井然有條的茶樹,遠觀似綠意滿溢的棉絮般,悄然佇於廬山上,簇擁紅頂白牆的吉豐茶廠。製茶農忙期間,夜半的茶香陣陣,恍惚間竟也分不清是產茶的熱氣蒸騰,抑或山嵐繚繞。欲成形的茶葉,在歷經六道程序工法、費時三天後,終輕巧落於帆布上。但,茶廠主人莊正豐走過的茶路歷程,卻一點也不輕鬆。
攤開產銷履歷、SGS檢驗等檔案覆滿長桌,莊正豐決然道:「近年我們努力朝有機自然農法邁進,願作台灣中央山脈最無毒的優質好茶…。」
莊氏家族種茶的起源,最早可溯及日據時代。自幼生長在種茶世家,莊正豐受到姊夫啟蒙,開啟終生與茶相伴為友的契機。退伍後,扛起鋤頭、帶著父母贊助的有限資金,他隻身來到南投仁愛鄉,開闢夢想的田園,一如百年前唐山過台灣的篳路藍縷。
眼神變得悠遠,莊正豐陷入回憶:在仿若遺世獨立的中央山脈深處,面奇萊、左鄰合歡、右接能高的種茶樂土上,揮手除去雜草、傾身整土、接引山泉水綿延十二公里…直至夕陽西下,身影修長──一切景色仍歷歷在目。
民國七十二年,莊正豐終正式立業,創吉豐茶廠,除親自管理茶園之外,更著手培育專業的製茶師、將自身經歷無私與茶農共享,一同契作。其生產的茶種多樣,包括奇萊山與廬山烏龍茶,範圍更遍及翠峰、梨山、大禹嶺…等地。民國九十年,其產製的烏龍茶更獲選冬茶特等獎的殊榮,大獲好評。直至今日,莊正豐的種茶技術,仍保以黃豆混合花生渣代替化肥的使用、引奇萊山泉水灌溉、人工除草取代除草劑的噴灑…。然而,他心中始終遺憾的是,茶園最大功臣的父親沒能親眼看見他以汗水灌溉、以夢想為沃土所闢出的天與地。
而今,吉豐茶廠逐漸傳承至第二代,終為父子未能共處的遺憾畫下句點。如同三十餘年前,退伍後來到廬山開墾的莊正豐,其子亦步上同道。談起父親,莊鈞瑋眉飛色舞的說道:「自幼看著父親以茶會友的博愛精神,讓我想依循他的腳步,繼續傳承,永續經營。」
種茶製茶三十餘載,莊正豐悟得:「所謂好茶,來自人心的投射;沒有制式的茶道,只有共享的喜樂。」茶葉,是結合人文、休閒、民生多元素的文化,是修身養性的磨練,亦是人與人間的橋樑。
對於未來的願景,莊正豐懇切地說道:「作茶,像工藝品,必須慢慢尋思、緩緩雕刻與琢磨。如今,走過三十五個年頭,仍不後悔堅持一個作茶人的夢想──找到一處優質的基地,生產台灣最甘醇芳香的好茶,贈予喜茶人。」
取一瓢以山泉烹煮的熱茶倒入鼎中,綠色的茶葉如細塵紛飛翻滾;莊正豐端起一碗茶,望向窗外,願將茶香寄予遠在他方的愛茶人,沉浸來自台灣中央山脈深處的芳香與甘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