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家源記者/綜合報導】
門諾基金會新城工作站自2018年起,與佳民國小攜手開創了充滿溫馨與活力的「老幼共學課程」。這項計劃不僅是一次代間交流的嘗試,更是為不同年齡層的學員打造了一個共同學習、彼此成長的空間。透過認知、音樂、律動、手工等多樣化的互動課程,老年學員不再只是旁觀者,而是與孩子們一同融入學習的海洋。在這裡,年齡不是界限,而是連結,孩子們的天真與活力激發了長者們心中的青春與自信,使得他們在這種互動中得以延緩老化,預防失智。
10月24日這一天,陽光柔和地灑落在秀林社區,門諾基金會首次與秀林社區發展協會合作,展開了一堂充滿部落風情的「織藝行動課程」。這次的課程與以往不同,不再是大型的傳統織布機,而是改用簡單的織盤和梭子,甚至毛線也取代了紗線,讓參與的孩子與長者們都能輕鬆上手,感受編織的樂趣。
課堂開始時,專業的太魯閣族織藝老師田老師,耐心地向大家解釋經線與緯線的概念,用生動的比喻說明織布的原理。她手中的梭子靈活地在線與線之間穿梭,讓孩子們看得目不轉睛。當她示範完畢,孩子們興奮得拍手叫好,躍躍欲試地想要自己動手體驗編織。老師隨即發放了工具與材料,小小的織盤在孩子和長者的手中開始跳動。
其中,一年級的小申弟弟和坐在旁邊的張阿嬤邊聊邊織,兩人笑聲不斷。小申弟弟驚訝地發現,原來張阿嬤和自己的阿嬤同歲,都是66歲,這讓他感覺就像在和自己的家人一起編織。雖然他的線團多次打結,但阿嬤的溫柔笑聲和老師的指導讓這場小小的「危機」變得有趣,現場充滿了歡樂的氣氛。
而在稍後的二年級課程中,編織老師劉麟老師恰巧遇上自己女兒的班級。儘管是女兒的同學們,劉老師並沒有只關注自己的孩子,而是走遍教室,仔細指導每一位小朋友和長者,確保他們能順利完成編織。課堂上的84歲謝阿嬤與高年級的小高弟弟,默契十足,穩定地一針一線完成了作品。謝阿嬤笑著說,這是她第一次接觸編織,沒想到這麼有趣。而小高弟弟則回憶起自己在幼兒園時的編織經驗,手法精湛,讓老師們都不禁稱讚。
這堂課不僅僅是手工技藝的傳遞,更是一場心靈的編織。門諾基金會由衷感謝佳民國小和秀林社區發展協會的合作,讓偏鄉地區的孩子和長者有了這樣珍貴的文化交流體驗。相信每一位參與的學員,無論是年幼的小朋友還是經歷歲月的長者,都在這堂課中與太魯閣族的織布技藝結下了一份深刻的友誼。他們不僅編織的是布料,更是一段段珍貴的回憶和情感。
來源:
- 門諾基金會
- 佳民國小活動記錄、秀林社區發展協會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