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權館駐館排灣族藝術家創作分享會 探尋原住民族政治受難者的生命記憶 挖掘歷史縫隙裡的故事

圖:人權館駐館藝術家創作分享會後合影,左起國家人權博物館館長洪世芳、駐館藝術家Liglav A-wu、與談人楊翠。(國家人權博物館提供)

報新聞/編輯部

國家人權博物館於今(5)日下午在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服務中心2樓舉辦第四屆(2023-2024年)駐館藝術家利格拉樂·阿(Liglav A-wu,漢名高振蕙)創作分享會,邀請知名作家楊翠與利格拉樂·阿進行對談,一起探討白色恐怖時期威權殖民對原住民族文化的壓迫與影響,分享原住民族政治受難者們隱藏在歷史縫隙中的生命記憶與故事,吸引了眾多關心人權與族群議題的民眾參與。

利格拉樂·阿為排灣族散文作家,從自身「原住民女性」的視角出發,溯源家族生命史,記錄族群口述歷史。利格拉樂·阿在駐館創作期間,進行了多次田野調查,她深入臺東、南投信義鄉、桃園復興區、嘉義阿里山鄉、新竹尖石鄉等部落,走訪鐘阿聲、王阿繁、伍利等前輩的故里,運用檔案、歷史文獻與口述史,重現這些政治受難者面對威權壓迫的真實經歷,不僅描繪了個人的生命旅程,也凸顯原住民族在白色恐怖時期遭遇的文化衝擊、政治壓迫與不公待遇。

圖:駐館藝術家創作分享會現場合影,主講人Liglav A-wu(右3)、與談人楊翠(左2)、國家人權博物館館長洪世芳(左3)及主持人沈菲比(右2)。(國家人權博物館提供)

利格拉樂·阿從臺灣民主自治同盟案、臺灣民族蓬萊自救鬥爭青年同盟案、湯守仁等叛亂及貪汙案、山防隊案、臺灣山地獨立運動案等五個重要的原住民團體案件與一些個人案件,以及山地治安指揮所與靖山、靖兩個專案談起,分享原住民族在白色恐怖期間所遭受的種種監控與迫害,以及延續至今的影響。她以協靖專案為例,包括胡德夫、伊凡·諾幹、廖英助、廖守臣等人,都曾是專案監控的對象,並舉湯進賢在父親湯守仁被槍決後背負匪諜之子的名號,卻以為匪諜是蝴蝶的一種為例,說明這樣的監控在原鄉地區扎下極為深遠的影響,即至今日,為此心生恐懼、不願多談的人不在少數。利格拉樂·阿期望這本創作能成為第一本由原住民視角出發的白恐書寫,並透過對於過往白恐歷史的梳理,讓原鄉開始願意回身討論白色恐怖,並從中追尋出更多的原民政治檔案。

圖:創作分享會上,與談人楊翠(右)與駐館藝術家Liglav A-wu(左)交流彼此在原住民族白色恐怖歷史方面的研究成果與作為政治受難者後代的心路歷程。(國家人權博物館提供)

與談人楊翠曾任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主委,現任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教授,長期致力於研究原住民族文化、臺灣史及人權議題。在本次活動中,楊翠分享了她關懷原住民族白色恐怖政治受難者的經歷,並給予利格拉樂·阿的作品深刻的回饋。她特別提到,這些故事揭露了長期以來被忽視的原住民族歷史真相,讓人們重新審視臺灣多元族群在威權統治下的共同命運。楊翠認為在白恐書寫裡面,受難者家屬是應該被看見的一群人,而非隱身於歷史之間。她期待透過利格拉樂·阿的創作,去看見臺灣的白色恐怖記憶在家族間的狀態,並且呼籲社會大眾關注這段歷史,並繼續推動轉型正義,讓更多原住民族的聲音得到聆聽與重視。

針對現場民眾提問年輕一代或是受難家庭的後代對於這些歷史事件的看法,利格拉樂·阿表示,在不同的地域跟原住民族群間,想法各異,在資訊流通的現代,年輕一輩已非一味接受家族傳承下來的觀感認知。楊翠則認為,絕大多數的政治受難家庭,長輩往往不願意多談,而其後代的想法也並非無異。每個家族都有許多不為外人道的故事,可能為了反叛而反對,也可能為了證明自己不是匪諜之子而投身另端,而這正是臺灣歷史的縮影。楊翠強調,這些拉扯都需要時間來修復。

圖:國家人權博物館館長洪世芳在駐館藝術家創作分享會上致詞,希望透過駐館藝術家Liglav A-wu的創作,讓社會正視原住民族在白恐時期遭受的遭遇,並理解這些歷史對現今社會的影響。(國家人權博物館提供)

國家人權博物館館長洪世芳表示,人權館的使命是促進當代社會面對人權受害的歷史,反省過去、記取教訓、展望未來,彰顯民主、自由、公義的核心價值。2019年開始,人權館即利格拉樂·阿合作,進行「原住民族政治受難者暨相關人士口述歷史影像紀錄計畫」,透過影像保存湯守仁、方義仲等12位原住民族政治受難者的生命故事;而後又擔任人權館第四屆駐館藝術家。本次創作分享會是將這段歷史透過文學重新呈現在世人面前的重要契機。洪館長強調,文學不僅是藝術表現的形式,也是一種敘事工具;透過利格拉樂·阿的作品,我們得以正視原住民族在威權時期的遭遇,並進一步理解其對今日社會的影響。

人權館希望透過本次駐館藝術家創作,深刻挖掘白色恐怖時期原住民族政治受難者的生命記憶,揭示威權統治下對於原住民族群的壓迫、文化衝擊以及他們的抵抗與生存策略,將這些鮮為人知的歷史躍然呈現在大眾面前,期促使社會對這些歷史遺產的理解與包容,進一步推動多元文化的共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