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癌路:「三高」營養補充 助癌友克服副作用提升抗癌能量

圖:抗癌致勝 免疫營養的關鍵見要素

記者 祝孔仁/台北報導

根據國健署統計,台灣每四分鐘便有一人罹患癌症,而依照國健署112年公布的報告顯示,肺癌已取代連續奪冠15年的大腸癌,成為台灣癌症的「癌王」。對此,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癌症治療中心陳周斌主任提到,早期政府推動的糞便潛血檢查,使大腸癌被發現機率提高,而近年胸部低劑量電腦斷層的出現,讓許多早期肺癌患者得以及早發現。

陳周斌主任指出,以大腸癌來看,平均年齡為66-67歲,65歲以上的罹患人數雖增加,但年輕人罹患的人數相對也上升,政府為因應癌症年輕化的趨勢,計畫從2025年開始將大腸癌篩檢年齡由50下修至45歲開始,陳周斌主任也提到,癌症篩檢對於早期發現至關重要,因為大約七到八成的早期腫瘤可在篩檢中被發現,這不僅能降低治療難度,還能減少社會成本。

圖:陳周彬醫師:抗癌路「三高」營養補充 助癌友克服副作用提升抗癌能量

陳周斌主任提到,臨床上,體重減輕是判斷癌症的指標之一,因為體重減輕與疾病本身特性相關,如口腔或胃帶來的不適感影響食慾導致體重下降,此外,還會透過體重評估癌症期別,期別越高代表腫瘤長期吸收營養加上胃口變更差,體重自然會下降。

治療癌症期間,也伴隨副作用的發生,陳周斌主任表示,因為藥物難以單一針對癌細胞治療,所以全身幾乎都會受到損傷,對於常分裂的細胞,如頭髮、口腔黏膜、白血球等,同樣也會受到影響,所以因為化學或放射治療造成的黏膜受損,表現出來的就是胃口變差、噁心嘔吐甚至拉肚子等,而拉肚子可能使腸道細菌往內鑽,進而引發敗血症。

圖:鄭怡姍藥師(左) 陳周斌主任(中)

為了減少治療的副作用,患者的營養補充顯得尤為重要。鄭怡姍藥師表示,根據美國營養期刊的研究,約40%的癌症患者死因為營養不良,因此癌友更要注重高效的營養原則「三高飲食攝取 (高蛋白+高熱量+高抗氧化力)」,其中蛋白質是修復身體最好的原料,可降低副作用並提升免疫力,使修復力更強。

對癌友來說,治療期間流失能量時間比補充還快速,若要快速補充營養,鄭怡姍藥師表示,首先要解決的是癌友口腔黏膜潰爛的問題,對此,陳周斌主任補充,化療期間常見因乾嘔導致口腔黏膜破裂,可以透過藥膏去治療,但腸道黏膜的破損,臨床上會建議用「麩醯胺酸」,不論用靜脈注射或口服都有能量補充及黏膜修復的效果;針對體能恢復較差的患者會建議用「Q10」來補充粒線體營養,快速補充能量和體力,幫助患者應付生病或老化的過程中的挑戰。鄭怡姍藥師提到,若從藥劑學角度來看,挑選輔助品時以液態優先最好,因為可以減少服用的疼痛感、在吸收上也較快,對體力補充更明顯。

此外,鄭怡姍藥師提到,癌友的身體是處於發炎狀態,因此飲食中應多攝取抗發炎食物,如含有魚油的食物,或多攝取植化素如薑黃和多酚類食物等,有助於改善患者的炎症狀態,增強免疫力。
陳周斌主任提到,人是靠進食獲得能量,除非逼不得已使用靜脈去補充能量,否則仍建議以飲食為主,對於體能較差的患者,也會建議使用Q10,除了補充產生動力所需的粒線體營養外,對於化學治療造成心臟或耳朵的毒性也有保護的效果。

隨時留意自身的身體狀況,對於癌症才能及早發現並治療,而抗癌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患者需要耐心和毅力,同時正確的營養補充才是成功治療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