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0世界自殺防治日 醫籲:每一次關懷 都是挽救青春生命的力量

圖:衛生福利部安心專線1925

文/鄭佳益醫師

9/10是世界自殺防治日,根據去年衛福部公佈的數據,青少年自殺死亡率逐年攀升,15-24歲自殺死亡率更創新高。青少年自殺是一個需要大家重視的公共衛生問題,特別是在壓力多元化和社會變遷的今天,許多青少年面臨情緒、學業、人際關係等多方面的挑戰。新竹兒童青少年專科醫師鄭佳益表示,關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及時介入與預防措施,是減少自殺事件的關鍵。

 

家長的愛 有時會讓孩子誤解

鄭佳益醫師分享,傳統文化上,父母習慣用責備和期待來傳達我們對孩子的關心,但反而讓孩子挫折和誤會,如以下例子(綜合多位個案,化名改編):

小琪是一位高三的學生,爸爸對她的期望很高,常常在成績稍微下滑時責備她不夠努力,並不時與成績優異的堂姐作比較。儘管媽媽心裡很關心她的情緒,但面對爸爸的嚴厲管教,也顯得無能為力。小琪表面上看起來應對自如,但內心充滿了孤獨和自我懷疑,覺得自己無法達到父母的期望,開始懷疑自己的價值。

學校原本是小琪逃避壓力的場所,卻因同學的霸凌和嘲諷,讓她更加孤單和無助。在情緒極度低落的某天,小琪曾想從樓頂一躍而下,結束這一切的痛苦。幸好,交情較好的同學注意到了她的異常,並即時向老師通報。經由兒童心智科的診斷,小琪被確診為憂鬱症。醫師提醒父母,改變教育方式,從關心小琪的內心需求出發,而非一味要求學業表現,對她的康復至關重要。

 

青少年自殺原因 多重壓力與情緒問題的結果

鄭佳益醫師解釋,青少年正處於身心成長的關鍵時期,這段時間往往伴隨著巨大壓力與情緒波動。而青少年的自殺常是多種原因綜合造成的結果,常見的原因包括以下幾點:

情緒障礙:憂鬱症、焦慮症等情緒問題是增加自殺風險的重要因素。憂鬱症會使青少年感到極度的無助和失望,持續的情緒低落和無價值感讓他們覺得生命失去了意義,而焦慮症則常常伴隨著擔憂與恐懼,使他們容易衝動性自殺。

  1. 學業壓力:學校的成績壓力及升學競爭,讓許多青少年感到無法承受。
  2. 家庭問題:家庭關係的緊張、父母離婚或家庭暴力,都可能導致青少年感到無助與孤單。
  3. 社交困境:同儕壓力、校園霸凌等,會讓青少年陷入社交孤立或被排擠的情況,進一步引發自殺念頭。

 

自殺警訊 家長與老師需警覺的徵兆

鄭佳益醫師說明,自殺行為可能會有一些先兆,常見的包括:

  1. 情緒變化:極度的悲傷、焦慮,或是無法解釋的情緒低落。
  2. 社交退縮:不願參與社交活動,疏遠朋友與家人。
  3. 行為改變:如學業表現突然下滑、睡眠困擾、食慾改變。
  4. 談論死亡或自殺:表達死亡的想法,覺得自己是他人的負擔,或是無價值感、無意義、絕望感。明示、暗示想要結束生命。
  5. 自我傷害:出現割腕等自殘行為。
  6. 物質濫用:如增加或開始使用煙、酒、非法藥物。
  7. 準備行為:有的青少年在自殺前,會將自己的珍惜的物品送給他人、與親友告別、寫遺書等。

鄭佳益醫師強調,當家長或老師發現青少年出現上述狀況時,應立即關心。很多人擔心討論自殺會使它更容易發生,但和孩子討論它可以減少青少年的孤立感,有助於預防自殺,讓孩子得到即時的協助。

 

青少年自殺預防 三個層面開始啟動

如何預防青少年的自殺,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創造更友善的社會,鄭佳益醫師進一步分享預防青少年自殺可以從三個層面著手:

改善學校環境:

  1. 學校應建立友善的校園氛圍,防範校園霸凌。
  2. 增加心理輔導資源,幫助有情緒困擾的學生和家長。
  3. 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如:憂鬱症與自殺意念的教育,並進行憂鬱症和自殺風險篩查,教導學生情緒管理和壓力應對。
  4. 教職員培訓,教導如何關心和辨別有需要協助的學生。
  5. 減少自殺工具的可近性,如:高樓防墜。

提高心理健康意識:

  1. 去污名化:提高社會對於心理健康問題的接受度,讓更多家長和青少年能勇敢尋求專業幫助。
  2. 宣傳心理健康資源和求助管道,如: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1995、張老師1980,以及線上的文字協談服務。

家庭及社會支援:

  1. 提升保護因子,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社交技巧、問題解決能力,鼓勵運動、培養非3C的適當休閒活動。
  2. 教導青少年安全使用網路的方式,避免網路霸凌與性剝削。
  3. 關懷弱勢家庭及其子女,並定期追蹤動向。

 

社會共同守護 關愛孩子遠離自殺陰影

青少年自殺是一個複雜的問題,心理健康與自殺防治需要整個社會的共同努力,也是一個長久而持續的改變過程,每個人都有能力成為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守護者。無論是家長、老師還是社會各界,都可以透過傾聽、支持和提供幫助來預防悲劇的發生。關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僅僅是專業人士的責任,而是每一位關心下一代人成長的共同使命。

 

鄭佳益醫師小檔案

現任 周伯翰身心醫學診所 醫師

經歷
花蓮慈濟醫院精神醫學部住院醫師、主治醫師
台北榮總精神醫學部兒童青少年精神科 臨床研究醫師
花蓮慈濟醫院精神醫學部兒童青少年精神科 主治醫師
慈濟大學醫學系精神科 臨床講師

專長
自律神經失調、憂鬱症、焦慮症、恐慌症、思覺失調症、躁鬱症、強迫症、失眠、親職諮詢、心理諮商、兒童青少年之壓力與人際適應障礙、自閉症類群障礙、懼學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spot_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