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袁青
風在等;我也在等;等著和「槑齋」,不期而遇的那個午后。
走過山坡,來到芭蕉葉引路的「槑齋」;時間好像慢了下來,山裡有風,風裡透著清冷,由20多萬片手工敲製石牆所建造的一座建築來到眼前,這是從事烘焙業的莊添祿送給妻子黃秀華(Lisa麗莎)的禮物。
這應該算是台灣唯一佛教的「綠建築」,出自建築師林志成之手,蓋了4年,2018年正式完工,層層疊疊大石造景的「槑齋」,採古印度佛窟式為建構,挑高三樓半,猶如置身洞窟內,強調自然工法,內部天然採光,無空調;目前唯一用台灣檜木所雕出的一部88尊法像大悲咒的珍藏,對應著晨昏流轉的光影,寧靜而莊嚴。
「槑齋」園內丘壑起伏,建築或爬滿蔓籐,或一片蕭瑟,榮枯之間,令人感受歲月在山林間的更迭。私宅女主人黃秀華很自豪地說,「從整地、建築、雕塑及佛像雕刻全都出自新竹人之手。」
取名「槑齋」,黃秀華說,「槑」(編按,古同「梅」),兩個「呆」意味著「相親相愛、手牽著手」;而「齋」就是家;需要2個人,好好地"待"在一起,「呆一點;一個開口,另一個嘴巴就小一點。」家和萬事興,正印証佛家說,「家就是最好修持的道場。」
但這一切緣起,都得從這對殷實的夫婦,30年前一次赴日參展,走訪京都寺院,有感木造寺廟百年傳承說起;而逛到明治神宮,被日本友人一句;「你看!這是你們阿里山檜木造的。」不禁反思「京都有世界文化遺產世代相傳,」台灣?「我們想留給這塊土地和子孫,最好的。」
回國後,買了地,遇上鄰居新竹雕刻家蕭文周,為此,花費10年完成一部刻在台灣檜木大悲咒群佛像,肅穆而祥和;聽自謙書念得不多,但人情、佛法早己通達的黃秀華的導覽解說,如沐春風;30年前,在京都「永光堂」看到不忍眾生苦,而頻回首已有千餘年的回首阿彌陀佛本尊,於是買了張明信片回台灣,請人複刻法像供奉迄今。原來學佛並不難:你幫我一把,我拉你一下,「大家共好,」就成人間淨土。
迎來淡淡檜木香氣,黃秀華停在前身是皇子的「開心羅漢」前,娓娓說著。「因心中有佛,為了避免兄弟鬩牆,而把刀踩在腳下。」陸續選用高級檜木、肖楠、牛樟木的專門典藏的還有十八羅漢,和殿堂天光下,一片「莫藍迪」色階裡,法相莊嚴的千手觀音;此外,常見地藏王菩薩法像或坐、或站,但黃秀華悟得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念力,所以特別雕刻一尊邁出右腳的地藏王菩薩,期許眾生,凡事要起而行,趕快去做。
一路聽進去,承載著主人淡定自省的佛理,心也試著放下來;走出室外,天光間,庭園疊石上,幾尊在地藝術家林嘉妮的身形豐滿,恬淡自然藝術雕像「享受微風的女人」坐落其間,可不是嗎?
仿如山風一逕迥盪著;女主人黃秀華朗朗笑語的感悟;「心胸要大,事就小了!」
一趟搭上慢條斯理,不慌不忙小火車,回到新竹縣內灣鄉的同學會,那個我差點兒要忘了的,念中學的地方。
謝謝。一場近半個世紀又相遇的午后,我在「槑齋」,在一月的天空裡,迎來了久別的春風。
《資訊》
「槑齋」開放參訪,周一至周日、早上9點半和下午1點半為兩個導覽時段。恕不招待12歲以下兒童及寵物。
電話簡訊留言0958-518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