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代工轉型玻璃藝術家 新竹林瑤農獲選台灣工藝之家打破夕陽產業迷思

新竹的玻璃藝術家林瑤農,過去曾是歐美商品代工商,以精湛玻璃技術聞名,每年產值達1億元,無奈歐美市場萎靡,「沒有訂單只能轉型」,他花了8年將「代工升級工藝」,還自行到義大利學習技術,以東方甕口玻璃結合西方手拉玻璃,勾勒出生動鯉魚玻璃藝品,「沒有夕陽產業,只有用心與否」,他近日更獲國立台灣工藝研究中心選為「台灣工藝之家」,從全台工藝家脫穎而出,更是今年唯一獲選的玻璃工藝家。

新竹是玻璃的故鄉,在地玻璃師傅的「拉絲編織」、「空心吹製」及「實心雕塑」等傳統玻璃技藝更是新竹市重要的無形文化資產,在地的玻璃好手是「高手藏於民間」。文化局說,林瑤農創作主要以甕口玻璃技法,獨創以坩堝窯爐漿吹製及實心手工拉製,於1300度玻璃漿結合不同係數玻璃材質配色透過吹製及收工拉製塑型出各種不同風格的藝術品。

林瑤農作品多為寫實派,融合出具有台灣傳統文化元素與西方玻璃工藝的獨創工法,呈現出台灣本土風味傳統文化,如魚耀龍門、櫻花鉤吻鮭等,更有代表作「聚寶瓶」,瓶小身大,瓶口僅不到4公分,更是一體成形,瓶面更有漸層彩繪,還搭配夜光等,讓「聚寶瓶」寓意更加深遠。他成功將台灣玻璃推廣至全球,獲選實至名歸,日後將在工作室掛牌,歡迎市民參訪。「沒有夕陽產業,只有用心與否」,林瑤農說,以前大量歐美訂單湧入時,就有外國客戶特定找他客製化玻璃劍,他覺得很新奇便接受挑戰,一氣呵成將玻璃拉長又拉薄,自此便萌生轉型。隨著歐美訂單逐漸流失,他便到義大利以旁觀工廠方式學習西方玻璃技術,8年來每天抽出兩小時練習技術,逐漸將鯉魚搖擺姿態勾勒出來,第一件作品售出時,他既開心又心酸,「終於被認可了」。栩栩如生作品更被中國、澳洲藝術家收藏,更多次拿下各項國際大獎,還吸引各國藝術家來台取經。

林瑤農不只專研玻璃技術,更改造玻璃廠環境,他在自家工作室打造僅存「甕口玻璃」坩鍋窯爐,並以天然氣取代重油,避免環境髒亂,更以通風設計讓環境更加舒適,設備更可自配原料、退火爐、技法、工法、研磨……等。林瑤農說,工作室一應俱全,他願意將玻璃燒製、原料配置、後續加工都傳承給年輕一代,然而玻璃不像陶藝,出錯還能重來,玻璃工藝養成很漫長,他說,保證出師後薪水不低,但至今仍僅有4名徒弟傳承技藝,其中兩名還是他兒子.。他也帶著徒弟們一起創作,打造一體成型、15公斤重的「甕口玻璃」形式的聚寶盆。默契十足團隊,更讓國外玻璃藝術家羨慕不已。

「臺灣工藝之家」為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傑出工藝家認證機制,今年是繼2012年後,再次精選全國25位工藝家,盼讓工藝可被大眾了解並喜愛。目前全國共計有164位國家認證的工藝家,新竹市共有10位,包括陶瓷類林時植及葉佐燁,木藝類蔡楊吉及葉佳讓,玻璃類許金烺、許源榮、李文福及林瑤農,花燈蕭在淦及佛像彩繪陳慧芬。

The post 從代工轉型玻璃藝術家 新竹林瑤農獲選台灣工藝之家打破夕陽產業迷思 first appeared on 引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