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諸葛志一臺中報導〕臺中市知名的戰後現代主義建築「東海大學體育館」,興建於民國47年,建築物年久失修,文化局協助東海大學向文化部申請「私有老建築保存再生計畫」,由公私部門共同投入超過1,700萬元的經費辦理修復工程。未來將針對體育館的屋頂、木地板等處進行施工,期待回復體育館的歷史風華,也將規劃展覽空間,完整呈現建築師貝聿銘、張肇康和陳其寬等三位大師,早期對於東海大學整體建築規劃的文化脈絡。
開工典禮由文化部文化資源司科長楊淑華、臺中市文化局副局長曾能汀、市議員陳世凱、施志昌、林祈烽等人親臨現場,與東海大學校長王茂駿、副校長詹家昌、總務長黃皇男等校內師生代表共同落槌。
東海大學校長王茂駿表示,東海大學體育館在創校後由張肇康所設計,至今已使用60年,是校內文資建築之一,也是校園文資中第一棟獲得文化部補助進行文資保存修護的建築標的。
文化部文化資源司科長楊淑華致詞時表示,感謝東海大學率先針對潛在老建築,包含文化景觀、古蹟、歷史建築的指定等進行文資的保存,校內也有文資綱要保存計畫,對台灣文資保存留下優勢與見證,堪稱典範。此外,也感謝臺中市文化局及東海校友的協助,讓老建築計畫有亮點產生,期待體育館能在2023年成為歷史建築的審議程序。
文化局副局長曾能汀表示,臺中市政府近年針對具潛在文資價值的私有老建築,協助辦理保存、維護管理等措施,也積極輔導民間單位向中央申請經費補助及提供專業諮詢,以「公私協力」的模式找回時代記憶、延續舊街廓歷史風貌。本次的東海大學體育館修繕工程就是一個很好的案例,未來也將持續推動張深鑐醫師宅、南園大酒家等老建築修復工程,期盼再度成為旅人及市民朋友,在娛樂和生活的場域,並打造老建築亮點。
東海大學體育館落成於1958年,使用至今已逾六十個年頭,是東海校內重要的集會及運動場館。設計者張肇康擅長以現代建築簡潔、俐落之手法,透過細膩的建築細部設計,表現中國傳統建築造型語彙,例如在體育館東西側清水磚牆面,透過紅磚砌法的變化,達到現代建築中柱牆分離的概念,是十分精彩、細緻的演繹。而體育館的結構系統更是臺灣建築界的一大創舉,其採用了當時仍十分罕見的單鉸拱系統配合預鑄鋼筋混凝土山形框架的設計,達成體育館大跨度的空間需求,是相當大膽與創新的作法。體育館南北兩側高達21公尺的清水磚牆體,說明了體育館是量體十分龐大的建築物,設計者張肇康利用大規模下挖基地的方式,大幅降低體育館高度,使其與約農路間的草坪及錯落之松樹共同形成和諧且優美的校園景緻。
開工典禮由文化部文化資源司科長楊淑華、臺中市文化局副局長曾能汀、市議員陳世凱、施志昌、林祈烽等人親臨現場,與東海大學校長王茂駿、副校長詹家昌、總務長黃皇男等校內師生代表共同落槌。
東海大學校長王茂駿表示,東海大學體育館在創校後由張肇康所設計,至今已使用60年,是校內文資建築之一,也是校園文資中第一棟獲得文化部補助進行文資保存修護的建築標的。
文化部文化資源司科長楊淑華致詞時表示,感謝東海大學率先針對潛在老建築,包含文化景觀、古蹟、歷史建築的指定等進行文資的保存,校內也有文資綱要保存計畫,對台灣文資保存留下優勢與見證,堪稱典範。此外,也感謝臺中市文化局及東海校友的協助,讓老建築計畫有亮點產生,期待體育館能在2023年成為歷史建築的審議程序。
文化局副局長曾能汀表示,臺中市政府近年針對具潛在文資價值的私有老建築,協助辦理保存、維護管理等措施,也積極輔導民間單位向中央申請經費補助及提供專業諮詢,以「公私協力」的模式找回時代記憶、延續舊街廓歷史風貌。本次的東海大學體育館修繕工程就是一個很好的案例,未來也將持續推動張深鑐醫師宅、南園大酒家等老建築修復工程,期盼再度成為旅人及市民朋友,在娛樂和生活的場域,並打造老建築亮點。
東海大學體育館落成於1958年,使用至今已逾六十個年頭,是東海校內重要的集會及運動場館。設計者張肇康擅長以現代建築簡潔、俐落之手法,透過細膩的建築細部設計,表現中國傳統建築造型語彙,例如在體育館東西側清水磚牆面,透過紅磚砌法的變化,達到現代建築中柱牆分離的概念,是十分精彩、細緻的演繹。而體育館的結構系統更是臺灣建築界的一大創舉,其採用了當時仍十分罕見的單鉸拱系統配合預鑄鋼筋混凝土山形框架的設計,達成體育館大跨度的空間需求,是相當大膽與創新的作法。體育館南北兩側高達21公尺的清水磚牆體,說明了體育館是量體十分龐大的建築物,設計者張肇康利用大規模下挖基地的方式,大幅降低體育館高度,使其與約農路間的草坪及錯落之松樹共同形成和諧且優美的校園景緻。
東海大學體育館修繕工程盛大開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