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在後疫情時代對於醫療與心理的衝突與折衝

記者李振麟/嘉義報導

全國台灣耀活協會理事長 嘉義縣政府縣政顧問 蔡永澤博士 100/6/2

美國捐贈台灣250萬劑莫德納疫苗於6/20抵台,目前疫苗量總數約485多萬劑,指揮中心也公布最新的接種對象順序,而這些民眾合計近1500萬人,差不多覆蓋率為六成,醫學上是具有一定的群體免疫反應。指揮中心指揮官表示,依據檢驗時序,從7月1日起,接種對象不限廠牌擴增至第八類(65歲至74歲長者),另已完成第一劑疫苗者,也開放依建議接種第二劑的時間、廠牌完成接種。7月1日起不分廠牌疫苗擴增接種對象包括:1.第一類醫事人員;2.第二類中央及地方政府防疫人員;3.第三類高接觸風險第一線工作人員;4.第四類因特殊情形必要出國者;5.第五類對象包社福機構服務對象及照顧者、洗腎患者等;6.第六類對象,包括75歲以上長者及孕婦;7.第七類維持國家安全及社會機能正常運作者;8.第八類65至74歲長者;9.已完成第一劑疫苗者,可依建議接種第二劑時間,以同廠牌完成接種。這順序基本上是沒有問題,但是問題出現在最近有接種疫苗後有極少部分死亡案例讓民眾心理掙扎要接種還是自我防疫做徹底就可以不會染疫,這是最近從沒有疫苗與疫苗的種類爭議到今日注射疫苗死亡案例出現的心理與生理層面問題與民眾心中的最大掙扎點。

圖 民眾接受快篩檢驗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6月22日公布有35例新冠肺炎疫苗接種後死亡不良事件,其中有16女、9男 ,死亡年齡在41到94歲之間,其中有25人是75歲以上長者。有2例是50歲以下。已經解剖16例,其中15例都有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相關,有1例是因吸入食物窒息。根據這數據應可以推論為大多數接種死亡者皆為高齡且患有慢性病,解剖後與慢性病心血管疾病相關。以目前用來防治新冠肺炎(COVID-19)主要的方式之一就是接種疫苗,但是民眾對疫苗資訊透明度的不信任以及一直在變種病毒的考量,如世界衛生組織(WHO)官員6月22日警告具高度傳染力的Delta變異株是迄今傳播最快、最適者生存的新型冠狀病毒株,抵抗力低下族群最容易得到,特別是在疫苗接種率低的地方。美國媒體CNBC也報導:印度發現的Delta變異株有可能更為致命,因為其在人群之間的傳播更有效率,最終會挑出最脆弱的個體然後導致其併發重症、住院、甚至可能死亡所以現有的疫苗的效力一直受到外界質疑其有效性。

綜上的討論可以看出台灣政府的努力與民眾的疑慮,蔡永澤博士對此一直強調穩定民心讓社會安定是首要,否則再多努力都會因為一個假消息或是那兒又發現確診而恐慌,這是一場涉及公衛、心理、經濟與政治的多角競爭與衝突,首要就是政府與各藥廠公布在臨床試驗時的數據,也就是A藥廠在三期所做人體測試時(完整的測試期)在幾歲級距最有效果;在幾歲級距是有疑問的。同樣在 B 、C等藥廠亦是,如此政府甚至世界衛生組織可以公布這些數據與資料讓政府在採購甚至接種時可以依照這正確的數據與資料讓是不同級距年齡的人接受最佳的疫苗,此外還要有足夠證明疫苗來源是原廠授權與運送過程妥適無誤,這樣我想民眾接種的意願將提高,政府也可以將疫情控制。

在疫苗的資料完整公布穩定人心後,政府在疫情尚未完整控制與國外變種病毒仍然不斷突變下,從指揮中心5月19日全國防疫進入第3級警戒,延長實施至6月28日,儘管目前確診數趨勢分析顯示疫情平穩;新增新冠肺炎本土個案連2天少於百例;單日死亡人數創6月以來最低,台灣政府當局思考以風險高低分區解封,放寬標準需要包含3大方向:放寬該場域對社會價值;第二是該場域可維持戴口罩、社交距離政策;第三須考量放寬該場域後,是否增加交通流量,造成人流隨之大增。蔡永澤博士認為當局應該以當時台灣是防疫模範生因為稍微疏忽而讓破口擴大,也就是政府要堅守立場不邀因為任何政治與經濟壓力而改變立場,因為我們不知道疫苗的量足夠打兩劑嗎? 疫苗可以完全對抗變種病毒嗎? 台灣醫療對於染疫是否已經可以具備治療能力了嗎? 變種病毒如果兩劑疫苗無法對抗還有對策嗎? 現在三級警戒的確影響某些產業與造成失業與物價上升,但是如果再讓減緩的疫情又產生破口,其所產生的責任歸屬於誰? 退萬步言,現階段該做的是確認疫苗數目足夠與國產疫苗可以自產再觀察國際疫情,建立國人衛生防疫習慣與教育,我們就很明白是選擇目前可承受的經濟的損失還是在一次更嚴重的警戒? 我想答案是很明確的。

圖 民眾接種疫苗情況
spot_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