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視覺到觸覺 2025當代館「No Language」展挖掘生活微光

許家源記者/綜合報導】

當您走進展覽空間,是否也曾因文字說明而裹足不前,試圖解讀作品的意圖?然而,藝術的力量,常常不僅僅停留在語言的描述中。或許,摒棄語言的束縛,以直覺去感受作品,才是發現藝術真正魅力的起點。

記者會合影:台北市文化基金會黃文彥副執行長、駱麗真館長、策展人黃彥穎及參展藝術家(圖由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台北當代藝術館(MOCA Taipei) 將於 2025年1月17日至5月4日 呈現年度特展 「No Language」,由策展人黃彥穎匠心策劃,匯聚 14 組來自台灣的中生代與新生代創作者,以視覺、觸覺及共鳴為媒介,帶領觀眾超越語言的界限,進入感官直擊心靈的藝術世界。


駱麗真館長致詞(圖由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館長駱麗真於記者會中分享:「當代資訊時代讓語言成為信息的載體,卻也成為內心情感與感受的屏障。藝術正是這樣一種『無聲的語言』,能觸及我們的感官深處,讓我們重新學會用心去感受,而不僅僅依賴文字的詮釋。」
她強調,「『No Language』展覽旨在挑戰觀眾固有的理解模式,讓我們重新發現日常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美與細節。」

策展人黃彥穎致詞(圖由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策展人黃彥穎更以幽默而深刻的方式說明展覽理念:「科學家可以計算大象滑下滑梯的加速度,卻無法解釋為什麼這讓人發笑。『No Language』試圖探索的,正是藝術如何在物質中尋找精神,在解釋中創造啟發,以及在現實中追求超越。」這場展覽如同一場無言的對話,邀您在感官的縫隙中挖掘未知。

廖建忠《運転生活終點站3.0 K-us》(圖由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入口作品:顛覆感官的第一印象

一進展場,您將看到陳松志的作品 《奢侈的墮落》,展台上如口香糖般的畸形團塊,散發人工香氣。藝術家將「咀嚼」行為轉化為「踩踏」的意象,直擊感官秩序背後的矛盾與荒誕。

日常的詩意與聯想

  • 黃萱《隨著風》:風扇帶動樹枝起舞,彷彿自然的呼吸延續至展場。
  • 《一小部分的霧島》:將撿拾的石頭鑲嵌於二手鞋底,記憶的旅程隨步伐流轉。
  • 《Flat #3》:透過變形物品構築的陌生感,邀您重構日常經驗。

李婷歡的作品 《As the Light Went Through It》,將燈光、影像與物件交織,藉由光影變化揭示平凡中隱藏的情感張力,讓觀者停下腳步,凝視生活深處的詩意。

幽默中的社會洞察

廖建忠的作品 《運転生活終點站3.0 K-us》,用廢棄家電改造的遙控車,諷刺現代消費文化的荒謬與隱藏成本。而黃海欣的 《動物園》系列,則以繪畫捕捉動物園內無所事事的場景,以幽默解構人類對集體經驗的期待與現實間的落差。

陳為榛《夾板實驗場:熱幾何》(圖由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展覽期間,當代館將安排 藝術家面對面交流、互動工作坊與多場專業導覽,帶領觀眾突破日常的視角,學會用感官重新感知生活的質地與溫度。
更多活動詳情,歡迎至台北當代藝術館官網查詢:https://www.mocataipei.org.tw/tw

這場展覽不僅是藝術的饗宴,更是一場感官的啟蒙。邀請您放下語言的包袱,帶著純粹的好奇心,探索語言之外的世界,感受藝術在細微之處蘊含的力量。

spot_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