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家源記者/綜合報導】
12月23日,國立臺灣海洋大學舉行了一場意義非凡的「離岸風場生態研究發表會暨鯨豚保護守則簽署儀式」,宣告了一項為臺灣量身打造的鯨豚守護計畫正式上路。這項計畫,猶如一雙溫暖的手,為案場周遭的鯨豚及海洋生態環境提供了有力的守護。現場更迎來了離岸風電業界的積極回應,包括彰芳西島風場、中能風場與允能風場,成為臺灣第一批自願遵守此保護守則的業者。此舉標誌著鯨豚保育的里程碑,並由海洋大學校長許泰文與中華鯨豚協會常務監事蔡惠卿共同見證。
一套承載責任與愛的守則——「三不四要」
鯨豚保護守則以「三不四要」為核心,展現出對生命的尊重與大自然的敬意。三不,意指不打擾、不拆散、不棄置;四要,則為要定向、要定速、要辨識、要通報。這套守則經由海洋工程科技中心助理研究員李沛沂博士匯整多國賞鯨規範,結合實地訪談賞鯨船長,最終轉化為一目了然的簡易流程圖。該研究成果更獲得國際認同,發表於具影響力的《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
匯聚多方智慧,共同守護海洋生命
發表會上,來自各界的研究成果如珍珠般閃耀——從鯨豚與漁業的命運共同體,到風場噪音對海洋生物的影響,再到風機作為人工魚礁的效益,每一項成果都傳遞著對海洋的深切關懷。例如,中能風場分享其生物多樣性行動計畫,展示在鯨豚、黑面琵鷺及軟骨魚等物種保護上的努力。而允能風場則揭示其黑面琵鷺衛星追蹤研究,累積了65隻黑面琵鷺、超過百條飛行路徑的寶貴數據。
海洋生物研究所的邵廣昭講座教授,以其四十年的魚礁研究經驗,指出若能妥善管理離岸風機的魚礁效果,將成為生態、生產與生活的「三生共榮」典範。而環境生物與漁業科學系副教授蘇楠傑更強調,臺灣西部海域不僅是風場開發的黃金地點,也是中華白海豚的重要棲息地,如何平衡能源轉型與生態保育,已是當前最需解決的挑戰。
此外,專精於水下聲學的Shashidhar Siddagangaiah助理教授,透過多年錄音數據,揭示人工噪音如何影響海洋生物發聲行為。例如,施工時的打樁噪音會干擾魚類求偶,而白海豚則會因船隻噪音暫停發聲。
攜手邁向永續,讓海洋綻放生命的光彩
離岸風電這一新興產業,猶如一把雙刃劍。它為臺灣帶來能源轉型的契機,同時也挑戰著海洋生態的脆弱平衡。這次發表會見證了海洋大學與業界共同努力的成果,也為臺灣的海洋生態保育揭開新篇章。未來,透過更多像「三不四要」這樣的創新守則,以及產學合作的深入研究,我們相信,能源發展與生態保育可以並肩而行,為下一代築造更美好的海洋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