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天生」 Born in Art 藝術天成

文/袁青

寄情霓裳,織羅活在藝術裡的感知。
對於溫慶珠,時尚像遍布荊棘的玫瑰,為了成就美的初衷,永不妥協。

周四的一個下午,我又一次走進,明明身在都會,卻有著與世隔絕的一處祕密基地。拾階而上,眼前幾張戶外桌椅閒散地在綠蔭下,圈成一個小露台,對著一間漆成白色花房般的穿堂,一進來偌大玻璃大長桌上,半個人高的古典花器,插滿了白綠色大把大把的花和葉,映照在背後巴洛克古著衣櫃鑲鏡式的門片上,整個空間被一種女性化氛圍包籠著。連灑在白漆斑剝的人檯,和踩吱吱響木地板的陽光都不覺慵懶起來。


座落台北中山北路一側,林蔭濃密的半山坡上,二十多年,不斷擴建,整修和微調的工程總是進行著,不經意很容易就會錯過的地方,鐵捲門欄上「ISABELLE WEN伊莎貝拉溫」。
是了,就是這裡,多少流行創意的發想、每季樣衣製作和打樣、員工季度進修場域,甚至文人、雅客、政商大佬集聚的時裝發表秀,或溫慶珠以女主人身分廣結藝術家朋友的沙龍聚會;說是國內服裝設計師溫慶珠的「夢工廠」也許更切題。


提起國內時裝界,提筆會畫,運墨能書的溫慶珠,總是圍繞著一種獨特的藝術美感氛圍,而同名自創品牌ISABELLE女裝,也向來以散發古著感的女性化氣質取勝。
不過,仔細品味,「溫氏美學」的浪漫卻有著強烈對比的衝突感。不就像一路走進這裡,所見充滿浪漫的漫漫花草布局,配得是粗獷霸氣的皮沙發,古著華麗的水晶吊燈下,總是帶著迷濛而不飽和的色調,精緻華麗對比著破敗粗糙。


擅長營造氣圍的溫慶珠,寄情於刻意的距離感,賦予時尚神祕甚至一種孤芳;說白了,就是意猶未盡的「不完美」。
尤其在數位時代,機械科技萬歲,反而,只有藝術可以啟動情感。做為天生藝術與時尚混血基因的創作者,溫慶珠她決定通過對藝術獨特美感體驗,領銜2023秋冬Isabelle的女裝設計靈感。


我搭上另一台只容得下剛好轉個身的升降機,來到基地後台;柳暗花明又見一間山邊建構的小屋。
疫情前,後山區才整頓出這間工作室,第一次開放。上了樓梯,豁然開朗的室內;檯燈、皮沙發、麻織坐墊、水晶吊燈、古董家飾及銀飾、器皿擺件等,看得出來的歲月感,時間是「溫氏」收藏或者說美學中,非常明白的態度;正當我沈浸在室內一片灰灰藍藍的色調,忽然眼前全是畫作的整面牆,教我停下腳步,流連再三。


居中,一幅台灣藝術家鄭在東筆下有著淡淡惆悵的女子,少見的紅衫把女主角看似柔弱表情,時有叛逆的性格點了出來,這不是溫慶珠嗎?
眼光再往右上,快速筆刷下的人物,台灣藝術家巫日文刻意破壞式的重複塗刷效果,意外地即興揮毫下,彿彷卻畫出了那個唯美又殘留幾許未完成想像的溫慶珠。


銀色燭台,一對藍色蠟燭前是溫慶珠收藏自上海之作。茫然抽離時空的孤獨,一些正在發生、擦肩而過或者己經消逝的記憶在畫中獨坐的女子身上,卻是如此貼近 。
看著這些對女主人有著特別意義的畫作,再對應其間溫慶珠在粗麻布上的炭筆素描,或是她喜歡在攝影作品上,信手拈來的二次創作,像收錄著不同階段人生掠影的記錄,也釋放著溫慶珠對時尚與藝術的共鳴和無限想像。


人漸漸多了,空間裡不再高冷;秀馬上要開場了。
突然,我懂了;相對於時尚的雕塑、比例和質感;一件衣服上的網紗和繡珠、男裝面料堆疊著強韌皮革、古樸而神祕的色調、多層次混穿的衝突、對比;與其說Isabelle Wen是時裝,不如說溫慶珠販售的是一種生活態度和格調,更是她美麗且值得珍藏的藝術情感。
我輕輕翻著在藝術家楊柏林打造的「蕨知苑」拍攝的Isabelle Wen秋冬目錄;感悟藝術是渾然天成,但卻不可能一觸即就的道理⋯⋯


我沒有看完秀就離開了人聲吵嚷的現場,但我會記得溫慶珠透過澎湃的藝術連結,和創作表達的情感、思緒和態度。
陽光灑在穿堂間寫實的油畫上;人生莫過如此,我又何須在乎,非看完這場秀呢?

spot_img